吳文男 撰 地物所碩士班88級、博士班93級 現為中大地科系 博士後
一九九九年六月,我因為考上了中大地物所,在暑假開始前,就到中大辦理一些事務。學長帶我參觀地科系館,剛好在地科院院辦前, 遇到蔡義本老師。學長向蔡老師問好,並向他介紹我是剛考上地物所的新生。蔡老師笑笑地對我說:歡迎你來中大。等蔡老師進了院辦, 學長才跟我說:那位老師就是蔡義本老師,在台灣學地球科學的人應該沒有人不知道他吧?我驚訝地說:蔡老師這麼有名, 對每個人也都這麼客氣?學長對我點點頭。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蔡老師,第一次見到在文獻裡提到的大人物。 那時年近六十歲的蔡老師是位看起來活力十足、親切的老師。
暑假過後,開學不久,台灣就遭逢了百年大震-921地震。震後好幾個月內,常看到蔡老師匆忙的身影。好幾次在早上要去上蔡老師的課, 看見蔡老師在院門口下計程車,然後匆匆進來教室,原來蔡老師已經去其他地方開完會又趕回學校上課。印象裡,除非是時間真的無法配合了, 蔡老師才會請人代課。除了經常一早見到蔡老師搭著計程車回來或離開學校,也有好幾次晚上十一、二點時,在地科系辦後的車棚裡, 遇到蔡老師戴著安全帽、牽著腳踏車正要離開。每次見到蔡老師,他總是一貫的開朗笑容。
碩一時有天晚上十一、二點了,我進去蔡老師的實驗室找蔡老師的學生-曉玲同學討論作業, 怎知一進實驗室就看見蔡老師在中間的大桌子前專注地閱讀文獻。當時我心想,連蔡老師這樣享譽國際的老師都這麼地用功, 我們當學生的實在不能鬼混啊。
2004年我參加博士班入學口試,蔡老師對我的研究計畫提出問題。我規劃的研究計畫是:把台灣底下的速度不連續面找出來, 然後加入成為逆推速度構造的約束,希望得到一個更好的三維速度構造。記得蔡老師問我:有沒有考慮研究速度不連續面對強地動的影響? 當時我沒有完全瞭解蔡老師問題的意思,面試過後,馬老師向我詳細解釋了蔡老師的問題, 並且告訴我蔡老師的用意是要我做這些地震學研究的時候,也要思考怎麼把結果應用到解決實際(防災)的問題。
2008年12月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秋季大會,我在會議大樓二樓處稍作停留,正與幾位學長寒暄,蔡老師從樓梯上來, 見了我們又是一貫的開朗笑容。大家一一向蔡老師問好並說明近況,我特別向蔡老師說明我正在加拿大的太平洋地球科學中心訪問, 接受高弘老師的指導。蔡老師一聽馬上說:高老師的non-volcanic tremor研究做得很好,你有沒有跟著做? 我心想,蔡老師都退休這麼多年了,想不到他還是一直很關注地震學界的最新研究。 我向蔡老師說明我正在研究Queen Charlotte fault的non-volcanic tremor的訊號特性與空間分布。 蔡老師又說:那你覺得台灣有沒有non-volcanic tremor呢? 我說:應該有的,花點時間,我有自信可以找到。 蔡老師笑笑地說:很好,台灣現在做這個研究有點慢了,不過台灣有台灣的獨特性還是很值得研究,希望早日看到你的成果。
倏忽之間,十年過去。在AGU那次的對話,竟是我最後一次與蔡老師比較深入聊天的情況。今年二月初聽到蔡老師過世的消息, 想起過去與蔡老師相處的吉光片羽與大家分享。